州工信局关于对州政协十二届六次会议 第024号提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来源: 黔东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 2021-09-02 09:48

    一、全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以来,全州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目前共有29个工业大类,占40个工业大类的73%,产业门类不断丰富中小企业共有238户成功入围省级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名录库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560亿元,年均增速6.2%,实现工业增值税60亿元,解决就业16万人,工业经济总体实现稳中有进。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增速全省第6位;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2.9%,增速全省第1位。

(二)园区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州14个工业园区(含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2个),总规划面积354.8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以上,其中黔东南高新区、台江园区实现九通一平。逐渐形成以打火机为引领的岑巩特色轻工产业园区,以轻纺服饰加工为主的三穗园区,以铅酸蓄电池为主导的台江园区,以钡化工为主的天柱园区,以鹅产业为主导的锦屏园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榕江园区,以木材加工为主的剑河园区。各县市园区实现了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全州工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1.18亿元,占全州规上工业比重85%,其中14个工业园区规上主导产业完成产值占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3%。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域评估工作有序推进。

(三)以十大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渐形成。依托十大产业,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打造百亿级铝加工、玻璃、钡化工、新能源电池、木材加工、民族医药、生态特色食品、电子信息、民族工艺品加工等支柱型产业。全州现代工业体系四梁八柱逐渐形成2020年,全州十大工业产业企业纳入调度920户,规上企业256户、规下企业652户,全口径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81.74亿元。其中:现代化工产业规上工业产值20.79亿元、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54.86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4.1亿元、优势轻工产业10.88亿元、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2亿元、生态特色食品和酒产业25亿元、新型建材产业74.21亿元、健康医药产业6亿元、清洁高效电力基础能源产业83.7亿元、基础材料产业100.2亿元。

(四)两化融合纵深推进,大数据发展成效明显。2020年融合指数较2017年提高了10.3,全州进入融合初级阶段。黔东南陆港、凯里云瀚两家大数据企业获省百企引领示范企业称号。数字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从2015年的29户增加到45户,产值从2015年的9.63亿元增加到16.02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现有企业36户,产值达11.64亿元。黔通智联、中科汉天下、云翰智慧纳入省十大千亿级产业企业培育。通信业快速发展,电信业务总量从2015年的45.4亿元增加到467.38亿元,增长10.38倍,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长。实施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基本实现州级部门自有数据的集聚、融通和应用。建设一云一网一平台,全面接入云上贵州一朵云,能够为全州提供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州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在社会治理、服务民生、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大数据应用典型案,大数据优政、惠民、兴业的价值得到显现。其中通村村平台全国推广,凯里法治云平台正在全州试点,拟全省推广,全省首个大数据应用推广示范中心在锦屏挂牌运营,阳光校园·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的5G智慧课堂,成为贵州先前、全国唯一的智慧教育示范亮点。

(五)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扎实推进。十三五以来,大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累计淘汰落后产能煤矿企业48户,去产能465万吨,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0380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累计达18%以上。累计消纳磷石膏6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率从2015年的62%提升到2020年底的67%。以开展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及工业行业企业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业园区等功能区消防安全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民爆销售企业安全专项检查等为抓手,抓实抓细工业领域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

二、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及一季度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型工业化全面加速推进的第一年,全州工信系统主动担当、创新作为,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下好工业发展先手棋,打好工业翻身仗预计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13%以上,工业投资完成170亿元以上,新增入库企业10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50亿元,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速16%以上

1-5月份,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6.6%,全省排名第七位。一季度全州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8%。全州500万元及以上在建工业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14亿元,同比增长-1.2%。1-5月份全州新增入库规上工业企业12户(6月份拟入库3户)。1-4月份全州电信业务总量13.34亿元,同比增速13.8%,总量排名全省第4位,增速排名全省第7位。1-5月份匹配指标方面:全州用电量同比增长16.87%,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6.91%。全州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240.3%,到达量同比增长32.5%。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业投资不足。大项目、好项目少,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仅有51个。二是入规企业数量少。目前全州仅12户企业入规(6月份有3户拟入库,材料送审中)增量不足。三是重点企业停产影响大。部分重点企业间断性或长期性停产,如其亚铝业的天然气停供3天,影响产值0.2亿元;清水江水电停产检修5天,影响产值0.7亿元。3月份台江火麒麟、鼎鑫等5户再生铅企业因环保问题全部关停,当月减少产值3.2亿元,预计全年将减少产值26亿元。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出台惠企政策 助推企业发展。保住工业经济“基本盘”,发挥财政资金奖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一是出台系列稳增长激励政策。如《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2020年下半年工业和信息化稳增长攻坚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2020年黔东南州提升工业经济发展专项奖补方案》的通知等,对全州新增入库工业企业进行奖补、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提升的进行奖补。成立了2020年黔东南州提升工业经济发挥在那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政府扶持工业企业的建立政策发挥效益。第一批奖励资金共450万元,第二批奖励资金共2370万元。二是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工作安排部署,2月4日,召开了全州工信系统暨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安排部署会,对“十四五”及2021年全州新型工业化作了详细安排。

(二)强化组织和制度保障。为健全完善州领导领衔推进十大工业产业机制,我局从各县市抽调精兵强将10人充实工作专班,集中办公,狠抓产业发展。6月10日,州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召开全州新型工业化工作调度会,会议要求把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工作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全力以赴在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上开好局、起好步。我局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结合现阶段全州工业发展实际,明确了未来三年工作目标,制定了《黔东南州新型工业化发展九大百亿级产业工作目标》、《黔东南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年倍增计划》、《黔东南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扩大投资新增增量三年倍增指导计划》、《黔东南州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小企业上规培育目标》,作为《黔东南州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1年—2023年)》的子方案,以州委办、州政府办的名义印发实施。草拟了《全州新型工业化专项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为高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从现有存量中释放产能。扎实开展双重服务,按照五定工作表重点对亿元企业、规模企业、下滑企业和停产企业,一企一策,服务端口前移,做好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研判,释放现有企业产能,稳住工业基本盘

(四)从项目投资中挖掘增量。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抓实在项目,抓好招商项目,聚焦工业投资和产业项目这个重点,凝心聚力,精准施策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机制,积极推动项目入库,鼓励和调动存量重点企业、骨干龙头企业产业升级,推动台江麒臻环保、岑巩华星300吨粗银加工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推动海生玻璃、宏泰钡业等一批项目尽快实质性开工建设。加强与省厅对接联系,积极争取申报省工业基金,同时紧跟新型工业化基金设立情况,进一步强化项目谋划,及时申报新型工业化基金。

(五)从企业入规中培育增量。根据《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州实际,针对性的对“个转企”的重点扶持对象进行扶持,放宽企业投资主体资格条件、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工作。优化环境、简化流程,高效服务,做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指导企业尽早尽快入库一企一策精准落实中小企业的纾困惠企政策。制定出台培育中小企业入规升级考评方案,提升中小企业发展动力,确保实现小升规目标任务。加强规下非目录企业培育和规下工业考核评估工作。

(六)从十大产业中构建体系。紧紧围绕十大重点工业产业,突出从一产抓出二产,注重二产带动三产,精心谋划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优化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全州工业体系。重点打造百亿级铝加工、玻璃、钡化工、新能源电池、木材加工、民族医药、生态特色食品、电子信息、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七)从园区建设中集聚产业。统筹持续推进六个专项行动,做好全州产业园区区域性评估,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加快推进产城合一、联动发展实现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把园区建成产业集聚集群的重要载体。

(八)从融合中壮大数字经济。进一步加大新基建力度,提升4G网络覆盖质量,打造更多5G应用场景。继续实施两化融合,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融合指数达到39.0以上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着力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年报

版权所有:黔东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ICP备案号:黔ICP备19012470号   办公地址:贵州省凯里市北京东路21号

主办:黔东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5226000005    公安备案号:52260102556258   联系方式:0855-8226951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