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酸汤看贵州,贵州酸汤看黔东南。“酸汤”是贵州特色,也是黔东南州优势食品产业,黔东南以“酸”当家。2023年末全省共有酸汤生产企业32户生产总值4.8亿元,黔东南州生产企业占全省59%总产值54.2%。
黔东南有酸汤产业发展的绝佳环境
“生态之州”黔东南。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0%,水环境质量常年排在全国地州级前三位,年平均气温15.5-19.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凯里酸汤取以本地辣椒、西红柿为食材,天然发酵而成。好山好水出好“汤”。
“人文之州”黔东南。民族风情浓郁。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苗族侗族等多民族人口聚居,苗侗民族素有吃“酸”的习惯。这里有415个中国传统村落,56项国家级非遗活态传承。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凯里红酸汤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凯里酸汤”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公共集体商标,凯里酸汤火锅底料入选全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凯里酸汤”风靡饮食文化圈,成为“黔”味新时尚。
黔东南有酸汤产业发展多项优势
有政策支撑。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借助政策做大以酸汤为代表的“生态+”小产业大文章,推进酸汤产业高质量发展。黔东南发展以酸汤为首位的生态食品产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黔东南州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将黔东南酸汤产业纳入全省特色产业链布局重点培育打造。贵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支持黔东南州“做优酸汤、油茶、茶叶、蓝莓等特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
有原料保障。全州大力推进辣椒、西红柿、生姜、大蒜等10余个单品原料供应基地建设,高质量满足酸汤生产需求。全州现有绿色食品产品认证49个,认定面积5.4万亩;有机产品认证(含转换证)证书91张,认定面积23.56万亩;地理标志52个,为酸汤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原材料保障。
有产业基础。全州现有各类酸汤制品生产线41条,年产能10万吨以上,主要产品有红酸、白酸、鱼酱酸、酸汤饮料和酸汤方便米粉等。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的酸汤市场销量占我州酸汤销量的2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州内各类涉酸餐饮店600余家,专营酸汤餐饮店200余家。其中,以亮欢寨、老滕鱼酱酸等为代表的酸汤餐饮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加盟店100余家。以“凯里酸汤”为基础的加工、餐饮企业蓬勃发展,黔东南州酸汤产业已注册商标400余个,约1600家餐饮店遍布全国62个城市,创建了“亮欢寨”驰名商标和“玉梦”“鱼酱酸”等知名品牌。
有标准体系。黔东南酸汤产业现有酸汤调味料全国团体标准、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酸汤、贵州酸汤调味料团体标准、“凯里酸汤”黔东南州(凯里市)团体标准、“凯里红酸汤”地方标准等国家、省、州和企业四级标准体系,为酸汤产业发展提供了质量标准体系保障。
黔东南有酸汤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酸汤粉、酸汤面等酸系列广受大众欢迎。贵州酸汤不仅仅是黔菜风味,也逐渐成了中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酸汤富含有机酸、氨基酸、矿物质、益生菌等多种营养物质,能促进和调节人体的酸碱和肠道微生态平衡,非常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的新理念。自2022年起,贵州酸汤火锅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涌现,并在抖音、微视等新媒体宣传。黔东南通过全产业链打造“酸汤+”预制菜新模式,抢抓预制菜产业万亿级市场“风口”,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黔东南正依托“凯里酸汤”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布局建设台江预制菜产业园、黔东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等园区,谋划了凯里麻江产业带上的酸汤特色调味品产业园、酸汤火锅底料加工、酸汤+预制菜品生产等酸汤产业集聚的重点招商项目,进一步讲好酸汤“文化故事”、做好酸汤“民族味道”,挖掘酸汤丰富的食用价值、养生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全力推动酸汤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提升酸汤产业规模化水平,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品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酸汤产业向“百亿级产业”进军,让“凯里酸汤”广为人知,将贵州酸汤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