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将持续聚焦构建富有黔东南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根据各产业阶段性发展特点分类施策,既补齐产业发展的主链条、拉长产业链,也补齐产业关联的支链条、完善供应链,推动重点产业相互耦合、集群发展。
一要全力发展主导产业。做强硅精深加工(玻璃为主)产业。积极争取光伏玻璃项目纳入省级规划布局,推进黔玻三期、海生二期、美之选、中清国投、其亚新投资项目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解决炉碧经开区玻璃产业园交通物流、能源等配套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大力引进国家鼓励的电子玻璃、汽车玻璃、玻璃纤维等精深加工企业和玻璃包装材料、玻璃工艺制品设备等玻璃配套产业链,促进玻璃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做大民族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一酸一甜”食品产业,做好优质项目谋划,推动食品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推进高新区酸汤产业园、麻江酸汤产业园、台江县食品及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成长型食品企业上规入统,建设“凯里酸汤”“麻江蓝莓”公共品牌,推动酸汤产业和蓝莓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做优民族医药产业。重点抓好红云制药、国药、京诚药业等现有企业培育,推进企业集约化、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以黔东南高新区、从江县洛贯经开区、剑河县工业园区为基础,做足产业配套,做全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争取省级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要加快提升特色产业。酸汤产业。在产值、规上、开店分别翻一番,实现“三个翻一番”。设立“凯里酸汤”产业发展基金,解决酸汤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企业技改、开店奖补政策,鼓励产业发展壮大,加大运营推广力度,提升“凯里酸汤”影响力和知名度。轻纺产业。聚焦三穗鸭鹅产业,做大鸭养殖产业规模,保障绒加工项目落地,打造贵州绒产业基地。以“村超”“村BA”吸引知名运动服装企业合作,促进轻纺产业与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白酒产业。重点抓贵州青酒、黎平承德、贵州黄窖等现有企业培育,提升品牌市场占有率。按照全省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和“一区多点”产业布局,争取将我州镇远青酒、黄平黄窖、黎平承德酒业等重点企业纳入省级产业布局,将黄平白酒产业园纳入省级园区规划范畴。
三要大力突破新兴产业。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以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为契机,推动产业的高值化利用和绿色化、循环化转变,重点在台江经开区发展再生铅、再生铝等再生金属循环材料及上下游产业链,加快推进台江园区省级含铅废物利用处置中心建设,有效规范再生铅行业绿色集约发展。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强化对废铝、废钢、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回收综合再利用,提高再生资源就地加工率。积极争取更多企业纳入危险废物跨省转运“白名单”试点,着力保障原材料供应。新能源材料产业。贯彻落实“电动贵州”建设,聚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推动兴锂新能源、长宇新材料等重点企业释放产能,天铂(台江)电气制造产业园、镇远储能系统智能智造基地建设、镇远钠离子电池生产及PACK集成配套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不断完善新能源材料的研发、生产、回收利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