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黔东南州始终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纵深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四化”,围绕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大力实施工业产业发展提升行动,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支柱型产业,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弱项,着力解决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不断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助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提供强有力支撑。
依托“一圈两区”,狠抓产业布局。基于产业“现状图”, 明晰产业“布局图”,绘制好产业“全景图”。新型工业化主要围绕“一圈两区”布局进行产业布局,以凯里都市经济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民族工艺品加工、民族医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黔东片区重点发展白酒、冶金、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及以钡化工为主的矿产开发、精深加工、高端产品研发等产业,打造贵州东部产业发展聚集区;南部片区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农产品加工、林木加工等产业,打造贵州南部绿色发展创新区。
依托园区平台,狠抓产业集聚。把工业园区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平台、主阵地,推动优势资源、要素、企业、产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升行动,加快标准厂房建设,鼓励企业集中入园。以“亩产论英雄”,提升园区平均产出强度。按照“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行业领军企业、一条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思路,实施园区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各县市错位发展1-2个首位产业,提高园区首位产业在园区总产值中的占比。做好园区工程建设项目区域性评估,大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园区综合考评及结果运用。创新开展合作建园,通过“错位式”发展和“飞地园区”建设模式,把工业园区建好建强,带动工业产业做大做优。
依托十大工业,狠抓产业集群。把十大重点工业产业作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重要抓手,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以十大工业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壮大链主企业,发展上下游产业,推动产业相互配套、聚集发展。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加快打造一批链条完备、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百亿级铝加工、玻璃、钡化工、新能源电池、木材加工、民族医药、生态特色食品、电子信息、民族工艺品加工等支柱型产业,把工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建好建强。
依托“双千工程”,狠抓项目投资。坚持项目为王,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牢抓住项目“牛鼻子”,争资争项,建设一批能带动总量扩大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好项目大项目。结合十大工业产业,立足首位产业、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谋项目、强产业,建立项目培育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盘子。加大“千企改造”,推动技改项目产业升级,鼓励和调动存量重点企业、骨干龙头企业产业升级,利用增资扩产、技术改造等方式提质增效。加大“千企引进”,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力争引进优强企业项目,为工业长期投资形成新的支撑。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加强全程跟踪服务和督促指导,实现项目建设推动“内育有突破、外引扩新量”,提高项目落地率和建成投产率。
依托“万企融合”,狠抓数字经济。围绕“四个强化”,加快“四个融合”,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扎实开展“万企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着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持续夯实“新基建”,推进县市主城区、重点景区、工业园区等区域5G网络覆盖。加快推进5G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应用,打造5G+工业的应用示范点。培育壮大大数据电信息产业,着力打造黔东南高新区电子产业园、黔东开发区电解电容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智能终端、锂离子电池的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链。纵深推进“两化融合”,以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工业融合标杆、融合示范项目,带动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改造转型升级。进一步建好用好工业互联网,推进企业上云用云。加快数据共享开放,加快“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加快大数据在各部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推进大数据融合应用,打造大数据在社会治理、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着力建设工业经济运行分析、重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
依托“专精特新”,狠抓企业培育。强化市场主体培育,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项工程,打造一批融通发展典型示范和新模式。建立企业培育库和州县两级常态化联系制度,强化对规模以下企业的跟踪服务。重点通过木材、生态特色食品等优势资源整合,加快对小散弱企业的兼并重组,壮大一批企业实现入库。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领军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大招商引资落地力度,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继续制定出台企业稳增长、释产能、新入规的专项奖补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奖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大财政和金融整合力度,进一步做大全州工业发展基金规模。持续做好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评估和规模以下工业发展考核工作。
依托节能环保,狠抓绿色工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守好两条底线,推动工业生态化、生态工业化。盯紧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督促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导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依法关闭长期整改仍不达标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着力抓好各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重点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做好水泥行业协同处置项目建设,加快玻璃加工行业综合利用一体化,积极推广石材、木材加工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快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等,支持炉碧工业园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天然气园区直供,加快园区“煤改气”“焦改气”工作。
依托东西部协作,狠抓招商引资。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尤其是做好广东佛山、浙江杭州等发达地区的招商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东部企业+黔东南资源”,重点围绕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3个首位产业,聚焦新能源电池、铝加工、玻璃、木材加工、生态特色食品等百亿级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把十大重点工业产业作为做大做强全州工业经济的重要抓手,找准“建链”的首位产业和龙头企业,“补链”的关键环节和“强链”的核心要素,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实责任领导和具体的责任人员,进一步扣紧责任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