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黔东南州将聚焦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十大重点工业产业,扎实抓好九大百亿级支柱产业,不断挖掘存量、做好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五抓五全”积极构建工业发展“大格局”,加快推动全州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是抓增长,全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挖存量。狠抓现有亿元重点企业达产满产,力争新增产值10亿元。狠抓2020年下半年月度入库上半年无基数的25户企业稳产增产,力争新增产值8亿元。做增量。建立企业培育库和州县两级常态化联系制度,强化对规模以下企业的跟踪服务。推动麒臻环保、天能二期、华星粗银提炼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形成新的增量。重点培育宏盛环保、乔盛生物等企业新增月度入库,力争第一季度各县市新增入库企业1户以上,全年新增入规企业100户。谋招商。组建工业经济调研专班,通过“沉下去”“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指导县市进行产业链招商。全州工业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招引优强工业企业50家。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二是抓突破,全力推进工业提升行动。促生产。健全州领导领衔推进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工作专班,出台百亿级产业年度推进计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继续开展“专精特新”,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项工程。围绕十大重点工业产业,精心谋划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打造九个百亿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优化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全州工业体系。增投资。抓“千企改造”,推动技改项目产业升级,切实通过增资扩产、技术改造等方式提质增效。健全亿元以上项目“五定”工作表,加强项目协调服务,重点推动凯里玻璃产业园等60个重点项目建设投产。抓“千企引进”,坚持县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全程跟踪服务招商项目。强平台。按照“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行业领军企业、一条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思路,以“亩产论英雄”,重点以“产值、就业、税收”等为核心内容,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激发园区活力,力争园区平均产出强度达200万元/亩。进一步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上半年完成园区区域性评估工作,扎实做好园区“一季度考评、一季度一观摩”,严格兑现园区考评奖惩。拓市场。更新《黔东南州鼓励采购工业产品推荐目录》,在同质同价情况下,鼓励采购州内工业产品。以展销会、推介会等形式,实施“黔东南产品推广应用”专项行动,全年开展10场以上产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市场,加强内循环,助力企业“稳生产、拓市场、放产能”。
三是抓融合,全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夯实新基建。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县市主城区、重点景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连片覆盖。建设5G基站2000个以上,加快推进5G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万企融合。以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年实施6个融合标杆项目,60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120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加快数据共享。加快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新生态,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加快“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加快大数据在各部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壮大数字经济。着力打造凯里新兴电子工业城市、镇远液态铝电解电容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黔东南高新区电子产业园、黔东经济开发区电子工业园建设。创建一批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链。
四是抓环保,全力推动绿色工业发展。推动绿色改造升级。全力推动我州工业生态化、生态工业化。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重点做好水泥行业协同处置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玻璃加工行业综合利用一体化等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木材、石材加工一体化回收处置和再利用生产新型建材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引领。扎实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快形成绿色循环工业体系,加快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工业园区试点创建,支持炉碧工业园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利用州内“县县通”天然气项目,推动天然气园区直供。
五是抓服务,全力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减负担。从税收、财政、金融、就业、土地等 8 个方面,“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精准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送服务。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充分发挥州领导领衔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工作机制作用,扎实开展双服务,领衔州领导每季度至少到企业开展协调服务1次以上,州直部门联系领导每月至少到企业开展协调服务1次以上,建立完善服务机制。县(市)常委会每季度至少研究1次工业发展工作。针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指导县市派驻“服务专员”。持续深化工业企业(项目)“大服务、大走访”,以企业问题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载体。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六大专项行动”,抓好“服务民营企业省长直车”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让企业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