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黔东南围绕打造全国重要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做优做特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州将怎么干,如何抓落实?
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67.98%,良好的自然生态孕育了优质、丰富的中药材品种和资源。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贵州唯一)。
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目前全州已查明中药资源共2831钟,其中药用植物2656种,占全国种类的23.8%,占全省的67.7%,是全省和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被誉为“天然药库”。初步形成了以太子参、钩藤、白及、天麻、草珊瑚、石斛等为主导的重点产业区。2020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完成109.5万亩,总产量34.12万吨。
有独特的苗侗民族医药优势,黔东南州是全国苗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具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的民族 民间医疗优势。具初步调查,全州具有常用苗药900余种,常用侗药750余种,苗侗医药在黔东南州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目前,全州中医药加工企业16家,其中规上企业6家,主要产品有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极颗粒、龋齿宁含片、复方丹参片等;种植生产经营企业154家,合作社463个,建成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193个,昌吴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列入省“定制药园”示范单位。
下一步我州将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医药民族药产业,围绕“中药材种植、医药制造、医药服务、健康融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中药材生产加工产业发展。
一是打牢基础,推进药源基地规模化发展。加强我州大宗药材、道地药材品种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提高优质种子种苗的供应能力。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绿色高效栽培等基础性研究,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储备,强中药材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推动中药材产品提质增效,促进中药材产品高质量发展。
二是打造平台,推进医药加工基地集群化发展。谋划好我州健康医药产业“十四五”发展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凯里大健康医药产业园、贵州侗乡大健康医药产业园、丹寨医药产业园等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民族医药产业集群。支持有产业基础的县(市),规划建设健康医药产业园区。加强中药材产地加工,引导全州中药材企业、合作社在各重点品种产业区开展产地加工,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是打响品牌,推进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大医药工业规模、做强医药产业品牌,带动全州健康医药产业不断壮大规模、提升效益。通过招商引资,以引进企业落户或与州内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引进一批优强企业;通过争取稳增长资金、产业发展基金、专项基金等政策支持,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健康医药产品关键性技术研究,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要加强我州苗药、侗药等民族医药的研究,促进民族医药标准化、产业化,让我州的民族医药优势,更好的转化为产业优势,普惠大众。
四是打通市场,推进医药融合和医药服务加快发展。围绕养老、旅游、医疗、体育、中医药发展、健康管理等领域,加强中医药产品的开发应用,推动健康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健康医药产品需求,做大健康医药市场。健全中药材产业链和销售渠道,推进我州医药企业加快销售渠道整合,实现州内市场全覆盖和中医药产品质量可追溯,强化医药产品的流通服务保障。
2.围绕打造全国重要中药生产加工基地,推进特色工业高质量发展,我州具体目标是怎样的?
“十四五”吹响了工业发展集结号,黔东南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坚持“五个沉下心来”,实施新型工业化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在新征程上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工业“大格局”,推进工业“大突破”。随着国内中药材产业市场逐步扩大,黔东南州将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在加强园区打造、加大投入科技、延长全产业链方面全面发展推进中药加工产业倍增,壮大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梯度培养一批主导产品,加强产品研发、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推进我州中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预计 到2025年全州的医药加工制造业总产值可达2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推动医药制造产业成为黔东南州新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黔东南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